6月2日下午,天津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天津礼堂隆重举行,大港中医医院院长助理侯雨生同志获“天津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。
值此之际,我们也再次走近他,走进他的援青画卷!
“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,对我是莫大的鞭策,而我不过是做了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”。侯雨生说的轻松,实际上,一年半的援青,他最清楚个中辛苦:黄南州是个神奇、神圣、令人神往的地方,同样也是个既有“眼睛里的天堂”般的震撼和喜悦,又有“身体下地狱”般折磨和痛楚的地方。但是那里缺氧却不缺精神……
同胞义重 出发
2018年3月20日,天气乍暖还寒,侯雨生便在这一天踏上了援青的征程。而那一天刚好是他与妻子的结婚15周年纪念日,在机场两人的一张合影,留下了特殊的纪念。
“当时女儿面临中考,儿子1岁多,双方父母都由我们赡养,身体都不太好,妻子又在强度很大的急诊科工作,确实压力很大。但是,因为之前的2017年,作为首批‘名医进黄南’团队成员,我曾到黄南州进行过义诊、巡诊,发现那里的百姓非常需要先进的医疗,作为一名党员、一名医生,我责无旁贷”。侯雨生这样解释。
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用心、用情、用爱为高原藏区群众送健康。他深知:黄南州地处西南,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,那里高寒、缺氧,气候恶劣,即便是八、九月份,大雪也有可能说下就下。条件的恶劣使得那里比其他地方更需要先进的医疗、更需要有经验的医生。
天津医疗援青,黄南州人民医院就是主战场。在那里,侯雨生和一批又一批援青医疗队的战友与当地医生携手,用爱心和技术为民族同胞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围墙。
治病救人 高效
对每一个生命的挽救,都是和时间的赛跑,每一次成功的施救,都值得铭记。
侯雨生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,从事外科工作近20年,是该领域的专家,也是天津市“131创新型人才”,临床、科研工作都很有经验。初到黄南州他就发现,这里医疗条件和百姓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。因此,他以问题为导向,“医、教、研”并重,一边开展临床工作、一边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。全面提高科室水平。短短一年半时间,他诊治病人近万人次,参与手术数百例,开展州级新技术十项,获得青海省科研立项1项,青海省科技“三新”项目2项,发表学术论文2篇。圆满完成援助任务。
回想援青时光,他说,那时每天专程来找天津专家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,有附近的民族同胞,也有专程从草原深处赶来求医的。每一张挂号单都是沉甸甸的信任,我们尽力为每个患者服务好,解除他们的病痛,不能辜负他们对我们的信任。
授人以渔 带徒
“倾心付出、渔鱼并授”,是侯雨生一贯坚持的做法,他深知治病救人当然重要,但培养一支当地的人才队伍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更为重要。因此,在培养人才方面,他更是耐心细致、不厌其烦的手把手带教。理论上讲透、操作上抓精、眼界上打开、思路上拓宽,实实在在的留下了一支过硬的外科队伍。一年半当中,他所开展的新项目,几乎涵盖了普外科各个亚专业,肝胆、乳腺、血管、疝、腹腔镜微创、中西医结合急腹症、外科危重症等等。而这些项目,在他离开黄南州的时候,都实实在在的留在了科里,那里的医生已经都能正常开展。
克服困难 无悔
人常说:一个人要把爱放在心上、把责任扛在肩上,这一点他做到了,而这背后藏着多大牺牲,又有几人知?
从零海拔到极度缺氧的青藏高原,每个人都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,而对平常身体就不太好的他来讲,其艰难可想而知。比身体不适更让他牵挂的是家庭的重担,都压在了爱人一个人身上,这中间家里发生了很多事情,他都没在家,有些事给他留下了终身遗憾。“一切都已经过去了,我无悔”,对于经历的困难,侯雨生已经不愿意再提起,语气中充满平静和坚定。作为一个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,他深知扶贫攻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、是事关民族同胞的切身幸福的事,而他做的正是这些平凡而不普通的事。
在黄南这个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,特殊的高原环境,山高路远,语言不通,生活习惯不同,有些地方连水都无法正常供应,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,但他用对民族同胞的大爱把这些困难一一克服,多次义诊、巡诊,深入最为偏远的山村,把医、把药、把爱、把党和国家的惦记,都带到了民族同胞的心里。他回忆说:“每次巡诊结束,医疗车逶迤行驶在茫茫高原,虽辛苦却幸福”。除了潜心工作以外,他还多次捐助当地老乡和贫困学生,用他自己的话说“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”,用实际行动饯行一个党员的初心,出一份微薄的力量。
雪域高原,不为繁华易匠心,心有光芒,必有远方,他用他的援青壮举,谱写了个人青春的诗篇,也展示了我们大港中医人的风貌,值得我们学习和骄傲。(记者/汪亚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