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短视频冲击的当下,在线音频平台近年来似乎显得冷清,尽管行业体量无法与视频平台相比,但仍成为不少用户的“习惯”。这其中不得不提到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喜马拉雅控股(以下简称,喜马拉雅),天眼查显示,喜马拉雅的国内运营主体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。
港交所网站显示,4月12日,喜马拉雅冲击港交所主板上市,联席保荐机构高盛、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。从2021年5月赴美IPO再到同年9月转战港交所,2022年3月喜马拉雅更新招股书继续冲刺。四冲的背后喜马拉雅肩负着不小的压力,一举一动都更受外界的关注。?
收缩成本大幅节流,三年员工少了1700名
喜马拉雅成立于2012年,是一家中国线上音频内容供应商,主要提供线上音频内容。相信不少爱听音频的网友对于喜马拉雅电台并不陌生,在线上音频领域,喜马拉雅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及知名度不低。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,就2023年的移动端总收听时长和在线音频总收入而言,喜马拉雅控股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,所在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为25%。
按照业务分类,喜马拉雅的收入主要来自订阅、广告、直播和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。其中,订阅业务是喜马拉雅的主要收入来源,包括会员订阅及付费点播收听服务,于2021年-2023年(以下简称,报告期内),订阅业务实现收入占当期总营收的51.1%、50.8%及51.7%,贡献了近半收入。
另外两大主营业务分别为广告与直播,其中广告业务主要为展示广告、音频广告及品牌推广活动,直播业务主要来源于销售消耗性虚拟礼物及物品。报告期内,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.4%、24.2%及23.1%,直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.1%、19.1%和18.4%。
月活增长瓶颈付费率下滑,资产负债率超高
少部分收入来自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,主要包括销售自行研发的物联网设备、IP衍生文创产品、定制音频服务、电子商务及音频转文字,该业务收入占比6.4%、5.9%及6.8%。从过去三年的业绩增长情况看,喜马拉雅的营收增长稳定,并且期内还成功实现扭亏为盈。不过看似亮眼的业绩背后也存在不少隐忧。
报告期内,喜马拉雅实现收入分别为58.57亿元、60.61亿元和61.63亿元,毛利分别为31.63亿元、31.45亿元和34.73亿元,当期净利润分别为-51.06亿元、36.70亿元和37.36亿元,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-7.18亿元、-2.96亿元和2.24亿元,毛利率分别为54.0%、51.9%和56.3%。
对于过往亏损的原因,喜马拉雅于招股书中提到,主要由于通过购买版权许可及与内容创作者及第三方IP合作方的收入分成获取内容,以建立丰富的内容生态系统;开展销售及营销活动以提高品牌知名度、获取用户及与其他平台合作;及开展研发活动以提升我们的技术能力。
同时对于2022年、2023年实现盈利,喜马拉雅认为,主要由于用户群扩大、变现能力增强,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高毛利率及提高运营效率。
截至报告期各期末,喜马拉雅的流动负债总额分别为21.90亿元、23.43亿元和141.81亿元,当期负债总额分别为199.16亿元、178.14亿元和143.91亿元,资产总值则为43.75亿元、40.20亿元和42.05亿元,负债总额远高于当期资产总额。
通过计算得知,报告期各期末,喜马拉雅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55.21%、443.13%和342.27%,资产负债率居于高位,流动性较弱。
司法案件不少超六成被告,版权纠纷或起波澜
内控方面,根据天眼查显示,经营期间,喜马拉雅存在较多司法案件。截至5月7日,喜马拉雅涉及司法案件共计683条,案由包括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、著作权权属、侵权纠纷、侵害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纠纷、侵害其他著作财产权纠纷、广告合同纠纷、录音录像制作者权权属纠纷、侵害作品改编权纠纷、不正当竞争纠纷、表演者权权属纠纷、服务合同纠纷、侵害商标权纠纷、侵害作品发行权纠纷、合同纠纷、名誉权纠纷、知识产权权属、侵权纠纷、著作权权属纠纷、劳动合同纠纷等。其中,64.0%的涉案案由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,64.6%的案件身份为被告,2成以上案件集中发生在2023年。